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笔砚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

范文范本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范例,帮助我们写出优秀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一

自由是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遗产,是人类一直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自由的思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研究和探析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系统阐释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内涵、对传统自由观的继承与超越及其当代价值。论文首先从马克思的几部经典著作入手叙述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从终极目标、实现自由的主体、实现路径、实现过程几方面探讨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涵;再次,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为起点,到中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几个关键时期,综述马克思自由观对传统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最后,从人的发展所遭遇的自然环境制约、社会关系的制约和精神困境着手,揭示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现代价值。科学地探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理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把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理论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当代人走出自由困境,从而体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深刻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abstract4-6。

第一章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与发展8-15。

一、马克思自由观的初步形成:《博士论文》8-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二

马克思把批判的哲学定义为“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社会现实和思想现状的批判为支撑,因此,不理解批判精神,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推进到个个领域,最后触动整个经济基础。批判的逐步深入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步深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学说的批判继承态度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对宗教的批判。

马克思生活在宗教遭到普遍批判的时代。启蒙学者对宗教持激烈的否定态度;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批判较为温和。例如:康德把宗教限定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之内;谢林虽然没有对宗教持强烈批判的态度,但他的天启哲学却在事实上起到了涣散____信仰的作用;黑格尔沿用了康德宗教理性化的主张,并且做的更彻底,把上帝等同于绝对精神,用辩证法所达到的真理全体代替宗教信仰的直接性和宗教情感的直观。

青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左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曾提出“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观点。随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之前的错误立场,批判的继承前人的学说,在揭示宗教与人的意识关系时,开始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正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他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积极意义,即肯定了宗教具有慰藉心灵、舒缓痛苦的作用。但是,马克思紧接着又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可见,马克思批判性的指出了宗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用来麻醉自己的毒药。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在于: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即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我和再度丧失自我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然而,人并不是抽象在现实世界以外的东西,人的世界是国家社会,宗教的倒置不过是现实世界倒置的投射。因此,批判宗教,必须同时批判现实的人的世界,批判现实的人的世界就是批判国家社会。

二、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对政治的批判是对宗教批判的延续,这种是从批判黑格尔入手的。正如宗教把人的本质神化,黑格尔把国家的本质神化了。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国家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民主制对其他国家形式的关系,如同____对于宗教的关系,民主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制度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存在,而是法律为人存在。

马克思创造性地批判了黑格尔颠倒了国家和人的关系的方面,指出黑格尔实际上是为君主制辩护。马克思认为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只有人民主权才是国家制度的体现者,民主制就是人民主权的体现。一切国家的现实基础是人民,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有民主制,那么也因此可以说民主制是这些不同国家制度的类本质。马克思把民主制作为判断国家制度合理性的标准,按此标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只是表面上的民主、形式上的民主,只有抽象的民主制。真正的民主只能是人的自由的产物。

人作为国家的现实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却是不自由的人,因此,阶级社会里的国家制度并不是自由的民主制,这就是民主制的异化。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控制一切私人领域的社会生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相对立。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政治自由,却能在这种矛盾中得到思辨的自由,由此,民主制的异化在其自身领域内得到了否定。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的批判,把国家的本质归为民主制,归为现实的人,而对人的考察必须通过哲学的批判。

深重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一定的哲学形态与它所出现的民族形态是并存的,它与这个民族的法律制度、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等,都是并存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在宗教批判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哲学要承担起社会解放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揭露和批判,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哲学成为批判的武器。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必须有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即哲学和无产阶级本身,二者相互依存。哲学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成为物质的力量,只有把理论的物质力量和现实的物质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四、对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对经济的批判主要是对异化劳动的揭示和批判,从而创造性地发现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的原因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和压迫,恰恰相反,剥削和压迫本身是异化带来的结果。人的异化本身有着人自身意识不到的层面,这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不仅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而且考察了造成人异化问题的原因和规律,寻求消除异化的路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巨著,它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书中关于劳动和价值关系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分析,都是以新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前提的,哲学的批判作为一条隐性的线索贯穿于经济批判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包含着宗教、政治、哲学、经济四大层面,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不仅渗透于上层建筑领域,更触及到经济基础领域。批判的态度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以此面对理论学说,更要以此应对现实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三

[摘要]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哲学从属于人类的实践,是人类思想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哲学的价值论是人们在实践中知道人们评判好坏、善恶的态度和选择。指引人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哲学人生实践价值。

文/王一涵。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导,也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哲学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哲学思维是一种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的思维,它反映的不是思想对象而是思想本身。另外,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即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做哲学活动。哲学的特征在于追求本质,不断反思。在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在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不能照搬,即我们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有限的。哲学解决的是根本性问题,但是它没有现成答案。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毛泽东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构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对于人而言,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哲学是人生的态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有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处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人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贯穿着哲学,哲学是与人生紧密联系的。

一、人生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我们总是处在不同的时空中,努力地活在有意义的世界里,在各自的人生境界中度过一生。中国近代大师冯友兰、王国维等从自己的切身实际和生活体会出发,用哲学的思想启迪着人们的思想,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和迅猛迈进的信息时代,使人们对生存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更加迷惑。哲学能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不断遭遇的事物的本质性进行再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处在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中。

哲学作为世界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世界图景和实际而可靠的生活依据,为人生的境界形成奠定了基础。哲学作为方法论,能从根本上完善人的思维方法,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并用这种生活态度去思考世界,建设人生。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应该得到自由的发展空间。在科技社会相当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能量,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行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哲学的方法论赋予人们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和智慧,让人们不断解放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清自身的价值,在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己,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我们要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的客观环境和时代的需要,抓住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能够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路。

二、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能力。

哲学赋予人的生活以有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次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地升华,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人们使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它要求学习哲学的人永葆理想性的追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这种社会性的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离开“大我”就没有“小我”的存在,所以这种伦理的世界是一种“小我”世界的超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面对着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我们在自己的行为选择当中必须深切地思考发展的问题,必须有一种深层的时代意识,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际上就是从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出发来理解人、把握人,并通过实践全面地塑造人。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是实践的行为范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在实践和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践行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对所谓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亦然。

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多样性。生产劳动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形式,但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仅限于生产活动这一种形式。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处于不断变化和历史发展中,人实践活动方式的变化,是我们在创造中不断重塑自己、更新自己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人的利益、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势,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地完善自身,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人的主导性作用去理解人。人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在实践中主客体双方的改造上,而且还具体地体现在通过实践所联系的人、社会、自然这一动态系统改造的成果上。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人们对社会改造的成果,创造了社会的制度文明;人们对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成果,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这些是人自身的文明进步的表现和动力。

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大力量。因此,实践成为人生境界的现实基础,人们在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对象性的感性物质活动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物质世界,也孕育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人生境界。实践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解放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弘扬,摆脱束缚和压制,消除异化,为人们获得自由的生存发展空间提供了条件。因此,实践实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人生境界。

三、在社会发展中创造人生价值。

社会是人的活动的有机整体,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辩证法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人本身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主体。价值对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力量发展的真正源泉。作为主体的人,既有物质的需要和能力,也有精神的需要和能力,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在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他的行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人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的行为满足自我需要的程度。我们个人认为对自己有价值的行为,未必就都有自我价值。我们考察自我价值,主要是考察行为的客观效果,看其到底是否满足了自我需要。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得到确认和体现,同时又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增值来实现的。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越大,越得到社会的肯定,他的自我价值就越大;反之,他的自我价值就越小。

当前,不良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人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逐渐产生怀疑,进而把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但金钱并非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社会的实践过程,既要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也要有主观不懈的努力去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多条件的制约。要想在社会中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的创造必须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环境是制约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尊重这些客观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价值论更好地应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让价值论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更大的可能性。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社会对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和尊重,因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任何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就实现了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社会应该对他的社会价值给予承认和肯定,这是人生价值实现后的一定程度的体现。只有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才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在社会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王一涵(1988一),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43007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四

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也普遍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课堂教学模式化等弊端,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影响语文课教学任务的完成。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为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状态上要充满激情。

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语文教学虽然不同于演戏,教师也不是演员,但要象演员那样,富有感情,善于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良好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无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多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深挖课文文本、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环节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生活以及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感情,用的语言、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教学方法上要利于激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学中,有两个环节值得注意:

一是导人环节,要讲究艺术。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那么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导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要切合课文内容,符合文体特点,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因此,每节新授课的导入,尤其要讲究艺术,可运用故事导人、歌曲导入、媒体导入等多种方式,这样的导语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是如何设疑,要讲究技巧。巧妙的导语,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兴趣能持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持久,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扩展新知识,获得新的体验。精心地设计提问,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学完《报任安书》之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热烈讨论后明确了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对司马迁的选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习完《鸿门宴》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成者王侯败者寇,也有人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你怎么看待项羽?你认为他是不是英雄?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思维发散的设问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上要突出思维训练。

常规教学一般是在问题被解答以后,就意味着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人的'思维是无休止的,为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可以在初步解决问题之后,再留下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升华,给学生以极大的思考余地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这些开放性问题继续予以探索,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课堂上讲解完《沁园春・长沙》后,可以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和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人的胸襟境界是迥然不同的。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精神,而柳宗元显然是另一种风格。这样的比较能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气质的诗人所表现出来的诗风有天壤之别,从而提高了理解力和鉴赏力。

四、学习方式上要突出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逐渐被教师接纳,被学生所喜爱,并被广泛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学会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克服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因为小组合作后的比赛刺激着每位组员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面对挑战,谁都不甘心落后,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个人的才智和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合作学习促生了竞争精神、团队精神,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次合作后,胜利的小组成员都会自动为他们的胜利鼓掌、欢呼,生命的活力在合作学习中迸发,一些优秀的品质在合作学习中自然养成。

五、教学空间上要拓展第二课堂。

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的就是语文学习不只是在书本上,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逐渐成熟的今天,文理渗透日趋综合,影视书报大普及,学生几乎处处都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文知识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并把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做为教育目标,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形式吸引广大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如组织兴趣小组活动、举办语文知识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知识竞赛等。因为单一的课程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得以施展。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在课外积极主动地去发展,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226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五

摘要: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活力源自于它对实践的尊重。然而,对于“实践”应如何理解和把握,倒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这一问题理应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作为自己创立新哲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旧哲学的积极扬弃,从而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二是他们的后继者勇于反思实践,把实践与理论面临的困境关照起来,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把哲学牢牢地奠定在实践基础上,并把实践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思维角度,以此作为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完成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次深刻的哲学变革。哲学,一向被人们视为是关于“最高智慧”的学问。何为最高智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理论,由于程度不同地轻视或脱离实践,对世界的哲学思维,要么采取从脱离主体、人的自然出发,从本原去把握世界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要么采取从脱离客体、物的人出发,从纯粹思辨的角度去把握世界的“意识论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着眼点虽有不同,但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追求世界的始初本原和终极本性的真理知识为目的,并认为这就是哲学的最高智慧。然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日益证明,这种对最高智慧的理解,不仅违背事物的固有本性,而且也是与人类的认识本性相悖的。因为事物处于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认识也处于无限发展的过程中。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切旧哲学的非科学性,使它们必然会“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訛譹。同时,又必然要把它们自身的体系看成终极真理的最后发现和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突破了这一性质,结束了这一非科学的妄想,用实践的观点看待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践不仅是把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和条件,而且由实践活动分化出来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就是人们所要认识和说明的基本内容;而体现这种关系之本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是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旧哲学中,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彼此对立,主观与客观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訛譺。而“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訛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从造成这种对立世界的根源中,发现了把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就是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把握到贯穿于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关系中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如何从对立走向统一,并经过主客观的统一最后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世界的统一。当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时代不同,其内容及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非像旧哲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人所能一下子解决的。哲学作为人与世界之总体性关系的最高层次和最自觉的观念和理论表现,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就必须像马克思本人所说的那样:“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訛譼。从现实方面看,哲学是根据现时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发展,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訛譽。从历史方面看,哲学不外乎是贯穿于历史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在现实中的进一步逻辑展开。坚持用实践这一崭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探寻二者相互联系的规律,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哲学的非科学的局限性。它不再是提供什么世界的初始本原和终极本性的理论,而只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得真理性知识的一种科学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反对那些按照传统哲学理解、运用他们理论的人,再三重申:“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訛譾。把所谓知识总汇的哲学变成认识方法的哲学,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哲学作为最高智慧的真谛的深刻把握。因为,一种哲学理论,如果是关于某一确定对象的认识,那它就是十分有限的,甚至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有那种关于怎样才能获得真理认识的认识,才可在某种意义上称之为“最高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它并没有给人们提供关于世界事物的现成答案,而只是为人们解开“宇宙之谜”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有了它,只要我们遵循人类认识的规律去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获得任何真理。这就是马克思曾经一再申明过的,他的哲学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位哲人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这位哲人并未实践自己的格言,但却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就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蕴涵。一方面,一定哲学之所以能称得上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说它能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从而以哲学的方式向人们提供哲学意义上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格局,基本性质和现实途径,为人们自觉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从哲学层次上提供理论框架、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哲学的“时代性”又表明它是有局限性的。一定时代的哲学总是以一定理论形式映现着自己时代的人们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集中着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但是在时代发生变动和更替之后,反映原时代的哲学能否继续成为新时代的旗帜,就要看该理论是否具有继续前进的内在机制。在这一点上,对任何哲学来说一视同仁,概莫能外。历史地看,有的哲学随着自己所代表的时代基本上走完该时代的全程就停滞了,有的随着自己所代表的时代走上一两个阶段就落伍了。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

(1)以往哲学家企求建立一个穷尽一切的绝对真理的体系;

(2)轻视或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且是后者决定前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为实践服务,通过实践检验真理,通过实践发展真理。当然,旧哲学家并非闭口不谈实践,只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本质的区别。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中就十分重视实践的意义。他曾强调说,实践的理念比“认识的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訛譿。列宁肯定黑格尔的实践观念中“包括有益的东西”訛讀,但是,黑格尔的实践只是绝对精神逻辑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并且,“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訛讁。这使得他没有变革现实的革命气魄、决心和行动,而只是把理性和自由的理想表述在概念的思辨体系中,以此为工具去干预生活,塑造自己的时代。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重视实践的作用,他声言“: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輮訛輥。但是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輯訛輥。亦正是由于旧哲学家脱离实践或者缺乏实践的思维,因而也就不了解实践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当然,马克思的话并不意味着哲学家不应该去解释世界。哲学是要解释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所阐述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本身就是一种解释。但对世界的解释有不同的落脚点。旧哲学是为了解释世界而解释世界(不否认其中有改变世界的言论),就实质而言,它的落脚点是面向过去或者既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使整个世界革命化,其落脚点是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批判的”和“革命的”本性,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与时俱进,需要接受实践检验的“一般原则”。亦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才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和尊重实践,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对旧哲学的'超越,完成哲学史上划时代变革的重要契机和力量。但是,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实践既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动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时代和实践条件下的产物,如果不回到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之中变更自己、完善自身,那么它的生命力亦会丧失或走向枯竭。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两个“结合”。

1.坚持与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又是需要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质和实践本性,决定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科学态度。对此,我们要着重反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的倾向。所谓“教条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解决现实中大大小小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观点从认识根源上看,是由于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本性所致。从现实的原因上来分析,这与多年来我们宣传工作中的失误有关。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一些人过去采取“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简单做法,使宣传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忽视在帮助人们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久而久之,人们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似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的每一句话,下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绝对真理,都是不可变更的,都要坚持。这样一来,人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把它当作预先就有的万能公式到处乱套。这种做法在过去的战争年代给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带来过极大的危害;在今天的和平时期,我们建设的一些重大失误也往往是与此有关的。其后果是极大地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声誉。如今党中央鉴于党的干部理论素养不高,工作中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甚多的情况,号召全党全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但要防止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重蹈覆辙,要强调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普遍意义主要体现在“方法”和“指南”上。

2.反思与建构相结合。

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面临的双重关系:一是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哲学与自身的关系。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来说,长期以来的“教条化”的倾向窒息了哲学的生机。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又是需要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这里的“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从实践角度看具有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历史的”,后者则是“现实或未来的”。因此,我们所言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实际上主要是指它对“历史”的超越和相对于理论的“产生”而言,面对“现实”的超越和相对于理论的“发展”而论,正是需要我们后继者应该做也必须做的工作。过去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这一方面,没有按照马克思对待哲学的方式实践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产生到实践的发展,从对历史的超越到对现实的超越完全是“自动的”而不是“自觉的”。这样一来,哲学不可避免地在内容到形式上均呈现出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确立的过程中,哲学既引不出现实对自己的足够需要,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哲学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责难、冷落和挑战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它从“生存”的高度提出了哲学的变革与发展问题。再从哲学与自身的关系而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过去我们的哲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化”倾向。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宗自居,缺乏一个中国化、民族化的具体环节。具体地说,既缺乏一个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相对接以及互渗互补的过程,这就使它失去了在中国真正为人们所信服和接受的深厚根基;又缺乏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各流各派之间的吸收与融汇,这就脱离了当代哲学研究应当具有的人类文化背景和实践科学基础。其次,我们当前的哲学研究还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近代以来西方分门别类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造成内部的板块分割和机械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与合作。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价值论、历史观、方法论等分支哲学研究,未能在哲学研究的总体体系中恰当定位。哲学史、哲学原著、哲学原理之间彼此脱节或相互重复的情况均有发生,研究者们各自限于狭小的领域而缺乏哲学研究应有的宏大视野和胸怀。再次,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哲学研究既缺乏深度分化,也缺乏高度综合;既缺乏分支哲学、部门哲学中的发掘与建设,相应地也缺乏在哲学层面上的提升;既缺乏足够的分析,也缺乏足够的思辨,等等。由此看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强化它对社会的解释、规范等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目前我们的哲学变革的重点和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青春活力的当务之急。

特定哲学之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特定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亦不例外。在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哲学形态演化更迭过程中的一种历史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时代所塑造从而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定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有机整体。对于它的未来形态的预测和探索,同样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在我看来,从探索的可能思路来看,不外乎以下三种基本取向:

一是解释性思路。

从历史渊源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后人尤其是东方国家对他的理解和业已形成的哲学体系,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解释性理论。这种解释是否符合早先马克思的原意或“文本”,并未盖棺定论,因而对它的重新解释可以不断进行下去,具有历史的开放性。

二是重构性思路。

这一思路并未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文本或对象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哲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憾,根据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其予以分解和重新整合。这既是一种继承前提下批判性分析和考察工作,又带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三是解构性思路。

沿着这条思路去构建哲学的可能形态,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或者是与原有哲学形态没有继承关系和历史联系的面目全非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或者建构起来的哲学形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地体现出这种哲学的内在精神,更能发挥它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功能。应该说,上述三种基本思路不能说谁优谁劣,谁好谁坏,或许可以说各有自己的合理性和片面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无论采取哪种思路,其指导思想必须是明确的,那就是:我们探索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形态,因而不能用这个“说”或那个“论”去消解或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应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此同时,无论采取哪一种研究思路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在其过程和结果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符合社会实践的内在逻辑。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反而总是根源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体现着“实践精神”的哲学理论,它的内在结构理应是按照实践逻辑所展开的。当代社会实践结构的哲学抽象。任何游离于实践之外去奢谈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都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第二,符合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哲学的发展不仅遵循着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逻辑,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遵循着“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殊道路”。不论哲学的各种形态区别如何明显,继起的形态总是蕴含于先在的形态之中,在先的形态总是包含着发展为新的形态的可能性。这种更迭和演化是哲学自身逻辑的历史性展开。循着哲学历史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进行哲学思维,去探寻新的哲学世界。第三,能够吸收和融汇人类实践和科学的最新成果。真正的哲学应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力求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集中在哲学思想之中。第四,能够解答当代人们面临的困惑和疑难。这种解答绝不意味着能够为现实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供现实答案,而是通过哲学形态的转换,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六

生:我想表演一个舞蹈给妈妈看。

师:这个主意不错,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如果哪位小朋友和她想法一样,就一起来吧!

(部分学生表演了《不再麻烦好妈妈》,教师和其余学生打拍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我想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

师:大家想的这些方式都很棒,那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与感激(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趣味盎然地开始行动了)。

【反思】制造空间,有效预约生成。

【案例2】。

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歌曲《摇篮曲》午后的阳光照进教室,学生显得无精打采,歌声也有气无力老师听了一遍很不满意,站起来想调动一下气氛,发现有个学生脑袋东摇西晃,昏昏欲睡她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的歌声已经把××同学催眠了”

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同学,在一片笑声中,那名学生不好意思地抬起了头。

老师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话锋一转:“这种时间唱《摇篮曲》确实想睡觉了,有一名聪明的音乐家,专门创作了一部可以帮我们赶跑瞌睡虫的乐曲,你们想听吗?”

同学们都笑了,有的说:“想”有的说:“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乐曲”

老师笑咪咪地说:“不信你们可以趴在桌上听一下”

接下去的课师生都很投入,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反思】引导放手,有效解决生成。

【案例3】。

老师走到他们前面笑咪咪地说:“想不到我们班还有两个‘模仿高手’啊?”

【反思】适时点拨,有效促进生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七

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13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下面本人就具体阐述一下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框架是各章内容、结论、创新点与不足、展望与致谢等,本人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全文共分为四章。

在绪论中,主要概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接下来本人就对此分别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科学是变革思维方式的精神力量。主要从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科学观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科学的发展对认识论的变革作用、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章是科学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从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马克思关于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的论述、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论述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四章是科学促进社会形态更替和人的发展。主要从科学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变革社会制度、科学的发展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奠定物质基础、科学与劳动异化以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论文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科学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的变革作用;(2)要重视科学的物质生产和变革作用;(3)科学具有二重性;(4)科学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论文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也有一些创新,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以往论文基本都是研究马克思全面的普遍的科学观,论文研究的重点也不够突出,而本论文专门研究工业革命时代的马克思科学观,突出强调和深入研究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开始进入生产以后发挥的巨大革命作用。其次,论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科学在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中革命作用和地位的不断提高为线索,对工业革命时代科学初步进入生产过程发挥的巨大革命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突出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活动的见解。

当然,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性,论文的写作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继续提高自身知识能力,查阅资料,更准确清晰地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核心思想,也使论文的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我要表达一下我的谢意。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经过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在这期间,很多老师尤其是我的导师都给予我许多指导和宝贵的建议。在这里,我对他们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另外,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

谢谢老师!

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叫尚宝莲,我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我的指导老师是雷龙乾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在批判中追求——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历史境遇与进取理路》。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我的这篇文章做一个简单陈述:

(一)选题来源。

我最初酝酿写作这篇文章,并不因为它是流行于今天理论界的一个时髦话题,也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或者什么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我写作这篇文章的最直接的动因来自养育了我30多年的陕北的那块荒凉、贫瘠的黄土地。

我的家乡叫榆林,在陕西的最北部。如果您20年前去过那里,或者您间接地了解过它的历史,您就会知道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和建国初期的不合理开发,它曾经是一个多么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近年来,因为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榆林由一个世世代代被人们遗忘的穷山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谓的聚宝盆。我的家乡好像是富裕了,人们口袋里有钱了,山比以前清了,水也比以前绿了,榆林因为它的富庶也名声远扬了,北京知道它的名字,联合国也知道了它的名字。但是,我却一直深深地担忧着。每当我看到那一列列的像巨龙一样的火车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运输队将地底下那些闪闪发光的黑色金子拉走,只留下漫天飞舞的灰尘与千疮百孔的高原的时候,我深知,这样的毫不节制的开发,总有一天,而且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我的家乡,就会像一位衰老的可怜的母亲那样,被它的贪婪的孩子们榨干她最后的一滴乳汁。

经济的确发展了,表面上一派繁华的景象。那么繁华的背后呢?繁华的背后是文化的严重滞后,是人们的愚昧与目光短浅,是地方官僚主义的严重盛行,是庸俗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空前泛滥,是对劳动和知识的蔑视,是对理想与崇高的背弃,是权力与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生活就这样被扭曲着,人格也就这样被扭曲着。我给这种片面畸形的发展起了一个名字叫“现代病”。

我深知,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我家乡的“特产”,事实上,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现代病”像一场全球性的瘟疫一样在滋生着、蔓延着并且在日益恶化着,它正在威胁着或者即将严重地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我觉得,既然做一回人,就应该做一个有人类意识的人。所谓天下兴亡、其夫有责。我的忧思与关切也许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但是,在沉默与呐喊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呐喊。这就是我写作这篇论文的初衷或缘由。表达似乎有点罗嗦,但感情是诚挚的。

(二)选题意义。

“现代性”问题研究,所关注的是人类现代历史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就是现代性实践和现代性思想文化的选择和再选择、建构与重新建构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情势,同时构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而且中国近现代历史在现代性选择和再选择、建构和重新建构的问题上,步履尤其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正是近现代世界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共同的话题和处境。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的现代性重建问题以更加深刻和更加尖锐的方式重新提了出来,迫使我们给予更加彻底的认识。所以,本论题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具有极其深刻和长远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饱受战争之苦的人类痛定思痛,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开始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我们渴望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能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该怎样创造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妨把这种反思叫做现代性的反思。

在西方理论界,现代性问题研究虽然要追溯到马克思时代或者更早,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一问题才逐步成为西方理论界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不过遗憾的是,一直到上世纪末,西方的现代性研究基本上都是西方人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立场上进行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反思。他们普遍认为,在欧美之外,别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资格谈论什么现代性问题。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在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上,西方理论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态度,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为当代的现代性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前进道路。

在中国,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面推进,现代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备受国人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现代性”问题可以说正日渐成为中。

国学。

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比比皆是。其中,有侧重于西学的研究与译介的,有着眼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勘察的;有热衷于现象描述的,有着力于本质探究的;有致力于线索梳理的,有倾向于范畴分析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研究成果也以论文、著作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过,由于我们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资源的储备不足,所以,我们的现代性研究虽然表面上进行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做了一些整理性的皮毛工作,而真正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关于这一点,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周宪、许钧等编著的“现代性研究译丛”,还有汪民安主编的《现代性基本读本》就是最好的说明。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

我的这篇文章分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常规性地论述了现代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作者的写作初衷。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现代性的概念与历史溯源。像研究其他任何问题那样,清理了现代性的历史脉络,剖析了“现代性”这一歧义丛生的概念,论述了现代性何以成为一个问题,并初步探讨了现代性与中国的关系问题。这一部分为后两章节的论证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三部分集中笔墨论述了中国现代性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通过阐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进而论证了现代性的必然性与可选择性,从而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的结论。这一章内容既是前一章内容的理论总结,又是最后一部分内容的哲学基础和论证依据。第四部分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性的批判性构想问题。首先分析了西方现代性的中国改良与革新问题,明确指出,西方的物质文明我们要坚决吸取。接着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问题,强调了东方的精神文明我们不能丢弃。最后论证了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方案——在批判中追求。这部分内容是整篇文章的落脚点,作者在这里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改革进行到今天,亟需发展成为一场能够实现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文化民主的全面的、彻底的革命,而不再是细枝末节地修修补补、和风细雨地指指点点。社会的责任社会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个人也一样,尤其是走在时代前面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塑造一个健康的现代的国民性格。最后,作者呼吁,要在价值领域进行一场彻底地、颠覆性的革命,从而促成现代精神在中国的最终生成。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在第一章中提出,现代性是一个内部充满着激烈冲突与巨大张力的存在,它召唤着一场从制度到人心、从外部到深层的巨大变革。它意味着我们必须现代!当然是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第二章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必然选择”的观点。最后一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悖论式方案:即追求中有批判,在批判中追求。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的一点特色在于,能够紧紧抓住现代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矛盾,以及中国处境与西方处境的重大关系,利用世界历史和中国实践的经验,利用近现代以来的相关研究资料,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性的本质、内在矛盾、必然性与偶然性、决定性与选择性等,进行了深入地思辨,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对现代性进行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的批判,同时在充分张扬其价值的方向上进行了科学地重建。

(六)关于文章的不足。

苏格拉底说过,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关于我的这篇文章,不管好歹,算是我对这些年,特别是这三年难得的研究生生活和思考的一个总结。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我思考过,也痛苦过。我思考着我的存在,思考着他人的存在,也思考着人类的存在和未来。这种思考时时刻刻折磨着我,也激励和鞭策着我。可以说,这篇短文就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理论总结。至于这个思考全面与否、深刻与否、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生活过,经历过,也痛苦过、思考过,这就够了。至于文章的不足,稚嫩与浅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加批评指点,我将再接再厉。谢谢!我的陈述完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八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第四专题。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九

摘要: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主题的,由人、实践、社会、历史四个基本范畴相互联系构成的关系之网,它是作为“一整块钢铁”的哲学理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马克思哲学。

哲学是一门的反思的学问,哲学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反思,既要有理论内容的反思,又要有思维方式的反思。

一、从理论内容上反思马克思哲学,它是一张关系之网。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这个“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历史的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个个人,是全人类。马克思要研究的不仅仅是人这个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现实的存在,具体的存在,历史的存在。这样,“人”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研究人不是抽象的泛泛的去谈全人类,也不是去研究个别的张三或者李四,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马克思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活的工人为切入点,研究工人的生存状况,发现工人要生存,首先就要劳动,他说“劳动是每个人的本分”。对于什么是劳动,马克思说道:“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活动,他把这种活动称为实践活动。这样就引申出“实践”这个概念——马克思的重要核心概念范畴之一。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用来区别人和动物的本质规定。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改造世界的目的性活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变成了一种不自由不自觉的活动,成为工人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去做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不但没有让工人感到幸福反而感到痛苦,成为了奴役人压迫人的活动。马克思称这种现象为“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从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成为了仅仅维持人自身生存的一种手段。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描述,马克思发现了异化劳动,接下来,马克思开始探讨如何使人扬弃异化,恢复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为此他提出了作为目标和手段的共产主义。讲共产主义是人向社会的复归,就引出了马克思哲学的又一个核心概念范畴——社会。社会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通过实践活动的一种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彰显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那么社会也就成为人的一种本质存在方式。接着,马克思由社会的概念引出了另一个重要范畴——历史。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历史,历史是人的发展史,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史,更是社会的发展史。至此,马克思由他的哲学的核心和主题——人——引申出了他全部哲学的三个重要核心概念,即实践、社会和历史,并说明了人与实践、社会、历史彼此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人、实践、社会、历史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核心范畴,他的全部哲学理论都是在这个范畴的基础上展开的,发现这个范畴以及这四个概念相互间的密切联系,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说,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中心,以实践社会历史为基本范畴的一张关系之网。

二、从思维方式上反思马克思哲学,它是“一整块钢铁”

人们研究马克思哲学,通常是从某一个部分入手,有的是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有的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还有的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思想,也有的研究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等等,这样的研究会让人误以为,马克思哲学是可以分成这样那样的若干部分。而事实上,马克思哲学是“一整块钢铁”,是不能被分成若干部分的,正像上面所论述的那样,它是从人出发,到实践、社会、历史的一个关系的网,在这个关系的网上,每两个概念之间都有若干跟线连着,代表着多种不同的联系,而在这四个主要的概念范畴之下还能分出很多更细小的分支,这些分支间也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构成了一张完整的网,缺少了哪一根都会变得残缺。或者说马克思哲学像一件针织的毛衣,少了任何一根毛线都最终把整件毛衣破坏掉。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去研究学习马克思哲学呢?这就需要首先有一个整体意识,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一整块钢铁”,然后找到它的主题和线索即人,由人出发引申出实践、社会、历史,再由这几个概念引申出世界、国家、劳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再由这些概念向外扩大到每个部分的相关理论,只有建立了这个整体的体系,才能全面的了解马克思哲学。

其次,在建立了整体意识之后,就要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文本,用原著的内容来充实我们建立的框架。读原著首先要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史基础上,弄清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尤其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其次,在纵向上注重各部著作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与晚期著作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横向上注重每部著作中各个哲学概念范畴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按照这种读书的方法,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还原到各个时期的著作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史如何阐述每一个概念的,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双向度的掌握。在内容上找到马克思赋予每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以往哲学家所赋予其的内涵有何种区别和联系,在方法上找到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具体应体现,进而全面理解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最后,在读书的过程中,重点不在于找到多少固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发现多少问题。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的出发点,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哲学系研究生学习的首要目标。哲学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些列实验推理论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当然,不是说哲学学习者就不解决问题,而是对于哲学学习者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远远重要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就是问题。所以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时要不断的思考,刻意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人的命,天注定。

b.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c.心外无物。

d.存在即被感知。

e.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影子。

a.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b.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d.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e.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以下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e.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b.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

d.对抗性的矛盾。

e.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

5.理性认识的特点有。

a.抽象性。

b.直接性。

c.形象性。

d.间接性。

e.具体性。

6.以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逻辑理论。

b.自然科学理论。

c.法律思想。

d.政治思想。

e.宗教。

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

a.同一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各有特点。

b.不同国家在某一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不同国家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一个国家可能超越某个社会形态。

8.社会主义改革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c.要依靠群众支持。

d.要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进行。

e.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的。

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按劳分配。

c.消灭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自由得到充分展现,不受规律制约。

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一

结合历史和现状品读《共产党宣言》,深刻的体会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大精神----实事求是及与时俱进。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必将被无产阶级所代替。我们以美国为例看一下资本主义改良前和改良后的状况,美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中,美国垄断资本家贿买政府官员、盗窃国家资源;占全国人口i%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城市中,犯罪增加、贫民窟增加;黑人的低下地位成为美国文明的耻辱;贪污已超过任何其他国案,它毒化了整个社会政治肌体。针对这一大堆问题以及大量的丑恶现象,在美国兴起一个声势持大的“丑恶揭发运动”。参加运动的主要是新闻记者、律师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报刊杂志;从社会上的各种阴暗角落里揭露出许多丑不可闻的上述社会丑恶现象,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的各种犯罪行,对社会立法和政治进步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改良成果是显著的,工人的地位与福利待遇有很大改善。但其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它的发展总会受到约束,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是很好的证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永久解决生产力的发展与多数人陷入相对贫困的矛盾,生产过剩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自我改良,通过福特制、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制度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与生产过剩问题,创造了所谓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主流,资本家阶级及其代理人以新阶级斗争的形式,逐渐夺取了工人在改良运动中所获得的权利,工资停滞不前,生产过剩逐渐显露出回归的迹象,利润率下降变得愈加严重。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全球化、虚拟化,通过金融工具扩大消费。然而,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实体经济的生产才是创造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唯一源泉。资本虚拟化对生产过剩的暂时缓解却造成未来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并且加剧了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由此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对立统一规律:一方面使生产过剩的危机得到暂时的解和,另一方面却造成生产过剩更加严重的危机。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必将被无产阶级代替。

《共产党宣言》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中国既不同西欧,也不同于俄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比如,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使党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再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又存在多层次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创造性应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理论也只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才能永放光芒。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此《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待《宣言》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指出有些地方“已经过时”,有些地方没有谈到,有些新的经验需要总结,有些新的问题需要探索。举个例子,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宣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两周可能的方式,指出:像美、英这样的国家“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在大陆上的多数国家,“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恩格斯晚年根据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的特点,高度重视和平手段,认为旧式的起义已经过时了,代之而起的是“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这种“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当然,这时恩格斯仍然不排除使用“非法”的暴力手段,因为无产阶级利用和平手段“必须以敌人也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为前提。”可见,关于无产阶级以何种方式夺取政权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出某种固定的方式,他们的每一种说法都基于一定历史条件的分析,所以我们对《宣言》中的有关论述,不应当作教条主义理解。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色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有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要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李玉萌工程管理。

20103022037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a.普遍性b.物质性。

c.规律性d.连续性。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b.时间的客观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相对性。

6.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b.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c.世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d.世界是本来就有的。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8.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个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

a.唯条件论观点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10.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同一性b.绝对性。

c.特殊性d.客观性。

11.古语说:“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渐,避免出现类似蚁穴溃堤的现象。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可知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

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具有绝对性、不变性,谬误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16.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a.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实现的b.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的。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的d.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的。

19.在下列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仓储设备b.运输设备。

c.生产工具d.通讯设备。

20.从职能上看,国家区别于无阶级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关的特点是()。

a.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b.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c.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d.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1.下列各项中揭示社会意识本质的是()。

a.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活动过程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2.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a.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

23.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d.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24.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的观点,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资产阶级人性论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唯意志论观点。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b.优先发展公有制经济,兼顾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

c.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加强宏观调控。

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b.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

c.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部门d.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d.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决定于()。

a.人的先天禀赋b.人的心理素质。

c.人的后天社会实践d.人所处的地理环境。

30.在历史观上,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道路b.两种不同的体制。

c.两种不同的趋势d.两种不同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2.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a.才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根本条件。

c.才能理解事物的稳定性d.才能理解物质的绝对运动。

e.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33.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e.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4.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对症下药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d.注意分寸。

e.因材施教。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

a.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d.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36.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外,还有()。

a.生活方式b.人口因素。

c.民族构成d.地理环境。

e.政治制度。

37.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38.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叫作技术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古代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

e.现代社会。

39.下列各项属于交往的社会作用的有()。

a.交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可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e.交往可以使某—个地方的发明向其他地区扩展。

40.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

a.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和行动的失误。

b.旧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d.落后的习惯和传统的消极影响。

e.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

43.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进步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2分)。

47.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2分)。

文档为doc格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另一方面,这一群体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取向,在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也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进入大学迅速迷茫。大学已然成为很多同学的游乐场,令自身堕落颓废的温床,诸如此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交流的效果不佳,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确立起来,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生自然是社会中具有高个人修养、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所以,这个人群的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也是亟待加强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示器无穷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他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他是运动的。使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有些大学生在理解马克思时,误认为马克思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大错特错了,它主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是彻底的科学性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伟大的马克思倒是从来没有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行,甚至发生错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此外要,与时俱进。作为大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崇高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远大抱负,在心里彻底摒弃有神论,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众多的现象,其社会家庭的影响因素居多,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生指导,完成个人思想成熟,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走很多弯路,实现人生价值。将马克思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强调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特别是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精神实质,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从马克思角度考虑政治体制应该由哪些改进,及其发展方向。此外,大学生不应该将马克思当做单纯的理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那些需要坚持,那些需要随时代而改变。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就是面对任何具体问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只要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明实践的方向,就能够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实践越深入,理论越明晰。这种实践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因为理论本身也是实践活动,只要不把理论看做是僵硬的教条。从根本上说,全部哲学史就是人类精神围绕真正的哲学方法,围绕辩证法而展开的斗争。大学生应该从思想自觉坚持马克思为指导,真正将马克思与自己切身生活联系起来。有部分大学生丧失了远大抱负,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前途茫然,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大学生应该始终坚信知识创造巨大力量,始终树立远大理想,伟大的导师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贡献全人类的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有拥有远大抱负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自觉投入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建设中。心怀天下。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四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再读《资本论》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

·马克思主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浅析“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五

上了将近半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六

走出过去,积极面对。

——观《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有感。

生活在一个我们一度认为真实的世界里,习惯了那种种所谓的客观与真实,要接受影片中这样一个观点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影片通过距离一个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哥伦布的船来到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竟完全看不到,因为他们的意识中并不存在帆船这个概念,没有了意识的对比与肯定,就没有了“真实”的存在,于是印第安巫师天天站在岸边看,一段时间后他看到了船······我们无法想象真理对于我们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是否存在客观这个概念?另外,影片通过一个打篮球的小孩子的眼睛结合科学理论、或者尚未证实的科学猜想,大胆假设,揭露分配量的不确定世界常态,叫醒真实。量子物理的引入,可能会让我们费解,但是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质疑与思考。

不是那样客观的存在着的。电子云只是一定概率下的分布,在电子云的范围内,电子没有一定的位置,也没有任何因果的轨迹可寻。当我们没有观察它的时候,它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只是一个“可能性”,在我们观察的时候,它突然就出现在某个位置上。这就是“薛定鄂的猫”想说明的问题。是我们,我们用我们的观察,选择了它的存在方式。那么原子核呢?一样的,也是一个忽而出现忽而消失的东西。消失的时候,电子和原子核去了哪里?不知道。这就是量子物理,一门研究可能性的科学。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是,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空无的,有无限可能,但又什么都没有,是我们的选择,使它按现在的这种方式存在着。这是唯心主义吗?如果是,那就是量子物理证明了唯心主义的正确。

影片中说,现实世界本质上是空无的,而我们也根本接触不到我们自以为能接触的任何东西。为什么?因为当两个物体接触前,电子形成的电荷就把彼此推开了,这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如果说,现实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上帝创造,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那么渺小,那么无力,不能改变现实?难道不是不能改变,而是我们被习惯所迷惑,我们一直在自我催眠,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为什么很多宗教讲究心诚则灵,“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那样,我们才能集中意志改变现实。

来,这就是性格。我们脑的一部分——下丘脑的功能是制造各种肽,我们的情绪感受就是这种种肽被全身细胞的感知器捕获而感觉到的。从这点上看,情绪的作用和药品(比方说毒品)的作用完全一样,都是细胞感知器捕获肽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果细胞总是捕获相同的肽,那么它就会收缩,它的感受能力会减弱,再要想达到相同的刺激,就需要更大量的肽。这种过程就是上瘾,毒品的上瘾和沉浸于某种消极情绪不能自拔,都是一样的。那么不得而知,人体怎样衰老的?是因为细胞完全失去了感知能力。

我们进入了大脑里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因为我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我们重新组织大脑,准确的说,是重新联系新的概念,最终,这从内到外改变了我们。

如果我改变了我的思想,就会改变我的选择吗?

如果我改变了我的选择,就会改变我的人生吗?

为什么我不能改变?我宠溺于什么?我会损失什么?从化学意义上讲,我喜欢的人,地方,事物,时间或事件。

我们的生活。因为现实就等于生活,那么,在我创造我的生活时我有一个小小的约定:

我说:“我花时间开创生活,我影响到了量子领域,现在,如果我在做这些事情时,事实上一直有个观察者在观察我,有超自然的力量注意着我,那就是给我一个信号,说明你在注意着由我引起的这些人或事,把这些事都带到我不希望的方面去,那么我会很惊讶于我的能力,我能够体验这些事,而且我不会怀疑这一切来自于你。”

人类不仅仅原有头脑中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改变些事物,能帮我们把事情变得更好,能帮我们超越自己,它可以通过某种途径,使我们达到存在的更高层次。从而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世界,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我们人与物的关系,最终让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得更有意义。

当他们开动脑筋,考虑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时,量子物理开始发挥作用,那是完全真实的,那完全是观察者在起作用,你的意识影响了你周围的人,影响了物质属性,影响了你的未来。

你曾经停下来一会,用最终观察者的眼睛来观察你自己吗?走出过去的不快,走出消极情绪,未来是美好的,我们可以创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七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文档为doc格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八

马克思主义室友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不断进步发展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正不断提升着,许多往年不能实现的幻想也渐渐成为人们眼中平常事,人们手里的财富在日益丰满,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人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各类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也映入大众眼帘。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人们的见识广泛了,生活富足程度日益扩大之后,人们对各类社会现象的看法变得丰富起来。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然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当代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呈现于世,网友军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生源力量,推进者社会许多事态发展。

前不久网上疯传一起空接滴滴遇害事件,关于这次事件,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比如说滴滴作恶的,呼唤监管的,对网约车司机全盘否定的,情绪很激烈,内容冗杂,有的观点合理,有的则十分偏激。针对此事件,首先要谴责的必是犯罪司机本人,滴滴顺风车平台也难逃其咎。与此同时,政府的监管也该是重中之重,这样的社会现象一出,经历各类网友舆论抨击,政府也承受不住压力,故此,《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法》便孕育而生,正式颁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意识对于物质社会发展的作用亦突显而出,让人不仅呼吁“网约车终于合法了”。

伴随着意识的永恒不断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同样渐渐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意识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于此,人们各种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的看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国家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一点,并且适时地明确指出这一点,呼吁全国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政策便是适应社会存在应有的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上也并不单纯只是自然环境系统的失调,环境的破坏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人与自热关系的严重失衡也是当今社会一个突出问题,马克思在此方面也有所理解,他认为应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转换。与国家来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更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共同建造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概念,亦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道德规范,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着多方面精神与物质因素,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观的反映,当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到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时,新的社会问题便由此而生,环境问题因此成为我们关心最为广泛的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是社会不断进步,各种生产条件与水平的不断变化,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和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许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深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集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共创绿水青山,为中国梦助力前行。

许多人认为个人力量在国家面前只是渺小微无,可有可无,便把自己所做之事认为“无所谓,反正有别人去做”,这类的想法,对于习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政策不重视,忽视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中也曾指出,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所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不能忽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人都挣扎于生活与财富之间,忙碌于各类赚取金钱的事业中,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无视了对于环境的各种污染,对地球带来的重负,至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现实生活,一切以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创新经济发展。

不仅仅只是意识上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坚持实是的内在要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创新发展过程,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和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此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样需要广大人们群众同领导人员们的不断理论创新,和大家共同践行实践活动,只有理念与实践共同践行,加之不断创新,改进理论思想,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且实事求是,方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方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践行。

我们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同时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比如前面所说的网约车遇害事件,不能说空姐没有任何错误,如果她可以多加防范不在行程中只顾及玩手机,而是去注意车的行程也不会给犯人可乘之机。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看问题纪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看大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同样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追求美好生活、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历史基础。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与关系,因此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更是因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加深,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可续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亦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生产力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国家才能进步,进而去发展,才能保障国家人们的生活需求,生产力的提高,也代表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想要发展必须先从经济建设方面发展。而且生参观写实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我们都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创绿水青山,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前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优秀19篇)篇十九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调研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调研公司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扮演

    部队执勤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9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记录下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路。作为一名军人,

    erp营销心得体会报告(专业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和语言上都有积极的影响。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初中化学课改总结(实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优秀的写作样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房地产项目合作合同协议(优质18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文件,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的约定和承诺。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范本的链接,大家可以点击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项目责任人:张关锋。甲、乙双方遵照平

    赵州桥第一课时反思(专业14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仔细研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来提高写作的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

    端午节促销活动策划书(精选19篇)

    活动策划需要我们对市场和受众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以确保活动的成功。活动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提高我们的策划能力。

    是相对论心得体会及感悟的句子(热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自己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句子是我们表达

    学汉源语文的心得体会(优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汉源县警示教育会是

    地理生态教研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